、
9月23日,杭州亚运会开幕式,一场“数实融合”的视觉盛宴再次刷新世界对“数字之城”杭州的认识。超1亿数字火炬手点燃主火炬,实现全球首个数字点火仪式。同一天,数字新城敦煌,用一场名为“赏味敦煌”的中国农民丰收节直播,让注入了敦煌文化的丰收味道香飘全国。
不同的城市,同样的数实互联、万众参与。这正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数字社会建设促进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切实体现。
依托数字技术,古老的敦煌文化不断被创造出新的更多价值。
珍贵典籍走出“深闺”
敦煌市首家高颜值、复合型文化综合体——敦煌书局坐落在党河边。店内2100类2.3万余部敦煌题材的专业书籍,为敦煌这座极具烟火气的城市添上浓浓书香味。像党河之于敦煌一样,浩如烟海、绵延千年的敦煌文化赋予了敦煌书局独一无二的灵魂。
书店里最珍贵的书籍,都收藏于店内一个叫做“藏经阁”的斗室内。
“这里收录了英藏、法藏、中国国家图书馆馆藏及甘肃藏敦煌遗书等,共计50多种1200余部,其中还包括全球发行仅30套的敦煌遗书版本,是目前全国拥有最全敦煌遗书的对外开放空间。”敦煌书局负责人孙娇说,历史的保护与传承,是需要被看见的。
敦煌遗书等古籍再次被看见,正是由于有了数字技术。经典古籍音频、古籍数据库、古籍整理训练营、古籍数字化展览……依托数字化手段,卷帙浩繁的古籍走出“深闺高阁”,逐渐更深地参与现代生活。
9月22日,以“数智赋能 联结未来”为主题的第十三届中国数字出版博览会在东西方文化交汇地敦煌举行。数博会首次在京外举办就选择了敦煌,正是看中了敦煌深厚的文化底蕴及数字化传承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与往届数博会不同的是,第十三届数博会重点突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突出敦煌地方特色,并首次专设了古籍数字化展区,丰富的古籍数字化成果纷纷亮相。
故事化、情景化的VR互动纪录片《古籍寻游记》,将线下展览中珍贵的档案典籍呈现在线上,借助VR设备实现了近距离赏阅。在《红楼梦》绘本艺术数字作品前,轻点鼠标便可通过屏幕中的“梦中人”系统,了解《红楼梦》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踏上数字技术铺就的阶梯,用户以更沉浸的方式体验古籍讲述的故事,真正实现了让古籍“活”起来。
“敦煌文化的创新传承,既要做到守正,又要做到创新。通过丰富多样的数字出版形态,建立与时代精神的共鸣,让敦煌文化走进群众生活滋养民心,焕发生命力,发挥新作用。”敦煌研究院融媒体中心副主任杜鹃说,数字技术产业迎来了持续发展热潮,也为文博行业带来了新的机遇。研究院正积极探索敦煌文化传承创新发展新方向、新模式、新方案。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将敦煌文化融入中国传统节日及二十四节气。从壁画、彩塑及藏经洞文献中找到关于节气的记载和画面,再进行加工创作,力求与当下的生活产生情感共鸣。通过这样的方式重塑文化,让公众对敦煌文化产生新认知。
文化发展向“云端”
早在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怎么活?数字技术给出了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新解答。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敦煌研究院在文物界率先开启了壁画数字化的探索。
“我们形成了一套从采集到拼接到安全存储再到数字化资源调用的技术,完成了将近300个莫高窟珍贵洞窟的壁画保存任务。”敦煌研究院院长苏伯民说。
中办国办印发的《“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要求,推进产学研相结合,注重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加强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在影院放映、影视摄录、电影特效、高清制播、舞台演艺、智能印刷等高端文化装备技术领域攻克瓶颈技术。
推动文化数字化建设迈上新台阶,要顺应移动化、可视化趋势,集成运用各种新技术,探索文化表现新形式、文化表达新路径、文化产业新业态,在“云端”构筑起文化发展新高地。超级大IP敦煌,为数字化营造文化新体验提供了无可比拟的资源,同时,借助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和传播,敦煌文化正以更加多样的形态进入人们视野。
今年4月18日“国际古迹遗址日”,全球首个超时空参与式博物馆“数字藏经洞”正式上线。“数字藏经洞”运用高清数字照扫等游戏科技手段,在数字世界再现藏经洞场景,以4K影视级画质、中国风现代工笔画美术场景与交互模式,让用户穿越晚唐、北宋、清末等历史时期,沉浸式体验敦煌文化艺术的价值与魅力。
每天下午7时,莫高窟当天的最后一批游客都会带着球幕数字电影带来的感官刺激和震撼,从数字展示中心离开。
游客在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观看球幕电影《梦幻佛宫》。新华社记者 陈斌 摄
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目前播放两部片长各20分钟的影片。4K高清主题电影《千年莫高》,从人类文明史的角度,站在历史的新高度,看敦煌出现的必然,展现敦煌所包含的灵魂和内涵。8K超高清实景球幕电影《梦幻佛宫》,则将数字化的精美洞窟壁画,利用球幕特殊的空间形状,呈现几乎接近真实洞窟空间的展示效果,让游客欣赏到比真实洞窟更加清晰的壁画图像。
2016年5月1日,“数字敦煌”第一期平台上线,观众只要轻轻点击鼠标,就可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登录“数字敦煌”资源库平台,也可在电脑或手机上对30多个洞窟进行720度全景漫游浏览。
“飞天”游览线路的参观体验。(敦煌研究院供图)
据苏伯民介绍,至目前,已有1700万中外游客体验了“数字敦煌”项目。该项目被乌镇互联网大会评为互联网传播12个最佳案例之一。
“我觉得‘活化’两个字特别重要,不仅为了保存,还要实现大众传播,让更多人用得上。传承五千年的中国文化,不管它在哪里,都应以年轻人喜欢的、中年人喜欢的、更多人能接受的最新方式展现,让更多人觉得好用、离不开。”北京大学出版研究院院长张久珍说。
永不落后于时代,这正是敦煌文化的特质与魅力所在。壁画元素、敦煌IP、敦煌故事早已以文创、演艺、书画、动漫、游戏、音乐、舞蹈、影视剧、纪录片、综艺节目等形式,一次次将敦煌文化推上辉煌的巅峰,让无数人情有独钟。
站在数字文明的时代浪潮中,在古籍“活化”利用、讲好中国故事方面,数字新城敦煌已然立在了潮头。(酒泉融媒记者 张 花 张小成 陈 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