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日至17日,甘肃敦煌西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将19匹普氏野马放归到30公里外的纯野外自然环境,这是甘肃省首次尝试以“人工伴行”的方式放归普氏野马。
普氏野马是有6000万年进化史的“活化石”,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全球濒危大型野生动物。受盗猎和环境因素影响,曾在我国濒临灭绝。20世纪80年代,我国启动了“野马还乡计划”,从国外引进普氏野马进行繁育保护,经过近40年的人工繁育,普氏野马生存良好,种群数量不断扩大。
在甘肃敦煌西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普氏野马数量达102匹,已超出所在区域承载数量。此次计划将40匹、10个种群的野马放归到水草更加丰茂、面积更大的大马迷兔湿地,中途80%的路段是戈壁、沙漠,没有水草补给,挑战和困难并存。
9月16日6时许,保护区工作人员在102匹普氏野马生活的半散放区围栏上打开了1.2公里宽的缺口,方便普氏野马顺利进入野外。8时30分,野马陆续到达围栏缺口处,尽管没有围栏阻挡,但它们依然不敢踏出野外第一步。
随后,3匹野马经过短暂适应终于奔向野外。之后,陆续有野马从不同路线走出半散放区,迈入充满挑战和自由的广阔天地。
参与本次放归工作的保护区保护监测科科长窦英杰告诉记者,此次分4个批次放归普氏野马19匹,第一批成功放归3匹,第二批放归5匹,第三批放归9匹,最后放归2匹。由于19匹野马分属4个群体,因此走出围栏后它们也选择了不同路线走向了保护区的不同区域。其中一个批次的普氏野马按照既定路线行进,还有两个批次分别通过预定路线的左右两侧,向大马迷兔湿地方向行进。
“此后,保护区将根据实际情况,陆续将剩余21匹普氏野马放归自然环境,最终让40匹野马回到保护区为它们安置的‘新家’。”窦英杰说。
据了解,普氏野马放归自然是“野马返乡计划”的最后一步,有助于恢复普氏野马的野生特性,拯救和保存处于濒危状态的普氏野马。预计到2025年,甘肃敦煌西湖保护区野外生活的普氏野马数量达200匹,普氏野马野生种群将得到进一步重建。(酒泉融媒记者 刘铁成 黄 涛 李世涛 王海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