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07年至2008年,在玉门关和沿线烽燧共出土汉简3000余枚。汉简既是文物又是文献,是玉门关屯戍官兵生活的留痕与见证,蕴藏着2000多年前的历史文化信息,是汉代的百科全书。汉简中的节气、节庆、中医、书法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始样本。
原简:
1.永光五年
正月乙巳朔 大
二月乙亥朔 小 二日丙子 春分
三月甲辰朔 大 十九日戌辰 立夏
四月甲戌朔 大
五月甲辰朔 小 四月丁未 夏至
六月癸酉朔 大 八日庚辰 初伏
十八日庚寅 中伏 廿一日癸己 立秋
七月癸卯朔 小 八月庚戌 后伏
八月壬申朔 大 八日己卯 秋分
九月壬寅朔 小 廿三日甲子 立冬
高五尺
十月辛未朔 大
十一月辛丑朔 小 十日庚戌 冬至
十二月庚午朔 大 十七日丙戌 腊 廿七日丙申 立春 乙亥晦
玉门关沿线烽燧共出土各种历谱简约30余册(枚)。简1是《永光五年历谱》,1907年3月,斯坦因采掘自吐火洛墩广武燧,现存英国大英图书馆。该简长2.31米,宽0.31米,长宽是普通汉简的10倍,巨型简一枚,妥妥的汉代“挂历”。
永光是汉元帝刘奭的第二个年号,使用时间为公元前43年至前39年,共计5年。永光五年即公元前39年。《永光五年历谱》纪年纪月纪日用的是《太初历》。《汉书·律历志》记载,元封七年(公元前104年),大中大夫公孙卿和太史令司马迁等上奏汉武帝:自高祖建朝,一直沿用秦代的《颛顼历》,因“历纪坏废”,建议“宜改正朔”。汉武帝便让精通经学的御史大夫倪宽“与博士共议,今宜何以为正朔”。倪宽等商议后上奏:“愿募治历者,更造密度,各自增减,以造汉太初历。”武帝采纳建议,诏令全国选拔天文历法专家制定新历。编制新历的有治历邓平、酒泉侯宜君等专家20余人,共制定了10余部历法。经过严格筛选,决定采用邓平历并举行盛大的颁历典礼。改年号元封七年为太初元年,故称新历为《太初历》。
《永光五年历谱》中的正月“乙丑”至十二月“庚午”是中国传统干支纪年纪月法。天干地支,简称为干支,源自中国远古时代对天象的观测。简化后的天干地支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称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称为十二地支,是纪时符号。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按固定的顺序相互配合,组成了干支纪年、纪月、纪日、纪时。
天干地支的排列顺序蕴涵着万物从萌芽到成长、兴旺,直至衰退、消失的全过程,与自然界事物的运动规律一致。不仅是历法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承载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天干对应木、火、土、金、水,地支对应十二生肖,这种对应关系反映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和“阴阳平衡”的理念。天干地支影响深远,几千年来每个中国人都在使用。
2006年,天干地支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6年11月30日,天干地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历谱有十二个月的朔、晦、干支、大小月等基本信息。朔是农历每月初一;晦是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大、小,是阴历大小月。
《永光五年历谱》记载了“二分、二至、四立”,即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八节,是二十四节气最基本的组成部分。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是中国人在观察太阳运动,认知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至今仍然科学地指导农时。
2006年5月20日,二十四节气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历谱中还有“初伏、中伏、后伏”和“腊”的信息。三伏天是一年中气温最高,潮湿闷热的时段。伏始自春秋时期的秦国,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地下,亦指天气太热,宜伏不宜动之意。《释名》:“伏者,金气伏藏之日也。金畏火,故三伏皆庚。四气代谢,皆以相生。至立秋以金代火,故庚日必伏。”意思是从夏至日到第三个庚日便开始入伏了。这里的庚日是指古代的干支纪日法中有庚的那一天。初伏从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开始,持续10天;中伏从第四个庚日开始;末伏是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持续10天。因立秋节气后的第一个庚日出现得迟早不同,中伏的天数就有长有短。至今仍然指导人们的养生和作息。
“腊”是腊八节的前身。腊八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腊八节的由来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腊祭仪式,旨在祈求来年的丰收和平安。腊日起初并没有固定日期,《说文解字》:“冬至后三戌,腊祭百神。”《永光五年历谱》中腊是当年冬至后第三个戌日。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才固定在腊月初八。佛教传入中国后,腊八节与佛教的“佛成道节”融合。腊八寓意新旧交替,祭祖祭神,驱疫迎春。
腊八节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21年5月24日,“腊八节习俗”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太初历》改十月岁首为正月岁首,秦朝的十月在汉朝称为“秦岁首”,其礼仪活动也保存下来,演变为寒衣节。寒衣节,又称“冥阴节”“十月一”,是中国传统的祭祀节日。人们会在这一天祭扫烧献,纪念仙逝亲人,谓之送寒衣,体现了中国人慎终追远的孝传统和伦理道德。2008年,山西洪洞县寒衣节“大槐树祭祖习俗”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原简:
2.十二月癸丑 大煎都候丞罢军别治富昌燧 谓部士吏 写移书到 实籍吏出入关 人畜车兵器物 如官书 会正月三日 须集移官 各三通 毋忽 如律令
3.五凤二年正月甲寅步昌士吏 步昌候长
4.出钱千卅六
出钱五百六十□□四石
成少平七十四□
5.广武燧□之买肉廿三斤 直钱廿百七
简2—5出土自大煎都候官步昌燧遗址。简2是大煎都候官给下属烽燧发的公文,文中的“谓部士吏,写移书到”是公文常用语,意思是要求所部官兵,文书收到,誊写转发。“毋忽 如律令”也是公文用语,意思是高度重视并按要求严格执行。
发文时间:十二月癸丑;签发人:大煎都候丞罢;发文地点:富昌燧。公文核心内容:按照官书要求,人员必须实名制出关,管控、限制畜、车、武器等出关流向西域;相关要求:在后三天内每天汇总上报。查陈垣先生《二十史朔闰表》:五凤二年正月甲寅日,即公元前56年2月1日,乙丑牛年正月初一。简2中的十二月癸丑,即五凤元年十二月癸丑,公元前56年1月31日,大年三十。
简4是发放津贴记录,简5是买肉记录。把上述4枚汉简记载的内容连起来读就非常有意思了:大年三十,上级发来关于做好节日期间工作提示、注意事项。正月初一驻守在步昌燧的戍卒值守候望、买肉,还领到了过年津贴,吃了一顿有肉的年夜饭。
汉武帝颁布《太初历》后,岁首在正月初一,称为正月旦、正旦、正日。《史记·天官书》中有“正月旦,王者岁首”。正月初一成了皇家的重要庆祝日,宫廷要举行大规模的朝会,皇帝正月初一上早朝,接受文武百官的庆贺,同时百官也得到新年宴饮的赐赠。之后“王者岁首”的庆祝活动也开始在民间流传,这就是过新年。
2006年,春节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24年12月4日,在巴拉圭亚松森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会议上,中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全人类共享的文化遗产。
至目前,全球已有近20个国家将春节定为法定节假日,全球约五分之一的人口以不同形式庆祝春节,共享欢乐喜庆的春节氛围,感受绚烂多彩的中华文化。
原简:
6.治久欬逆匈痹痿痹止泄心腹久积 伤寒方 人参茈宛菖蒲细辛薑桂蜀椒各一分乌喙十分 皆合和以
7.煮三沸 分以三灌 五饮尽 漕孝宁方
简6、7皆出土自小方盘城东北4.5公里的宜秋燧遗址,玉门关沿线烽燧遗址共出土中医药方20余枚。简6是一副中医治伤寒处方,考释简文内容分三层:
前17个字,写患者有久欬(咳)、逆、胸痹、痿痹、泄(泻)和心腹久积6类寒症;伤寒方后的19个字,意为开具人参、茈宛、菖蒲、细辛、薑、桂、蜀椒、乌喙8味中药;皆合和以是该副药的炮制方法,相当于放在一起用水煮。
简7是中药炮制服用方法,简文14字,分四层:
煮三沸,熬药方法;分以三灌,灌同罐,即分为三罐;五饮尽,分五次喝完;漕孝宁,开处方者姓名。
中医诞生于原始社会,植根于中国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汲取了中国历代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精华,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奉献给全人类的宝贵财富。中医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与中华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观念同源同根、一脉相承。至今,中医继续守护着中国人的生命健康。
2006年5月,中医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医传统制剂方法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原简:
8.大煎都阳朔三年十月尽十二月茭出
9.玉门都尉府 阳 玉门走高亭 高望候长
10.米一石肉廿斤炙具十斤
简8是大煎都候官阳朔三年10月底至12月领取干草料的记录。大煎都即大煎都候官,位于小方盘城西南60公里处,是汉朝最西的边防哨所。阳朔是汉成帝刘骜的第三个年号,阳朔三年即公元前22年。茭,干草。简9是某年10月,玉门都尉府发给高望候长的信函封面。阳,《尔雅·释天》:“九月为玄,十月为阳,十一月为辜……”走亭,是汉代邮书的传递路线与形式。高亭,即高望燧,位于大方盘城以东敦煌中部都尉下属烽燧。简10是玉门都尉府的食材记录。简8—10的魅力在其独特的书法艺术。
玉门关汉简是中国书法的原始资料,其中不乏精美的书法作品。从汉简文字书体看,玉门关汉简书体以隶书为主,兼有草书和篆书。简8的书写特点是字形结体扁平、工整、精巧,横画长而竖画短,讲究“蚕头燕尾”“一波三折”,横竖画形成粗细之强烈对比,姿态优美、俊秀温润、古朴自然,极具艺术欣赏价值。
简9的书写特点是敛锋收芒,多以圆润厚实的中锋书写,笔画粗细较为一律,点线深厚、坚实又不乏润泽。
简10还有一种大致均粗,圆润厚钝型笔触,近于今天的黑体字,横画两端齐平如刀斩,撇的末端浑圆,捺的磔部饰成三角。
2009年9月30日,中国书法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连续性、包容性的生动体现,展现着中华民族的价值理念、精神气质和生活愿景。今天,再读玉门关汉简,不禁感叹:泱泱中华,历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