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站入口 新闻热线 广告热线
首页 > > 历史
玉石之路上的“玉酒泉”
时间:2025-01-22 09:58:20 来源:酒泉日报 阅读量:1274 作者:杨永生

近万年的中国玉文化史与中华文化相伴生长、交织融合,共同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酒泉玉是中国玉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在中国玉文化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


汉代潘虺纹玉埲(肃州出土)
汉代潘虺纹玉埲(肃州出土)

玉石之路与“玉酒泉”

考古证实,玉石之路是丝绸之路的“先驱”,是一条古老的玉石贸易与文化交流之路。1966年,日本宝石学家近山晶提出,在中国古代可能存在一条与丝绸之路并行的通道,就是玉石之路。1989年,玉石专家杨伯达初步勾勒出3300年前新疆于阗至安阳的玉石之路。1994年,陕西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臧振在《人文杂志》发表《玉石之路初探》,明确提出了“玉石之路”的概念并称其为丝绸之路的前身。2002年6月,中国社科院考古所与央视联合组成玉石溯源科考队,对新疆昆仑山地区玉石之路进行了系统科学考察。2007年,法国学者Thierry Zarc one在其著作《玉石之路》中提出:玉石之路比丝绸之路更为古老也更清晰。2011年,上海交通大学叶舒宪教授提出玉石之路先于丝绸之路而存在。2012年,叶舒宪在其结项的中国社科院重大项目“中华文明探源的神话学研究”中得出结论:华夏神话之根的主线是玉石神话及由此形成的“玉教”信仰,并大致勾勒出玉教神话信仰传播的路线图,即玉石之路。2012至2024年,叶舒宪与西北师范大学冯玉雷教授等组织开展了17次“玉帛之路”文化考察活动,取得了丰富的考察成果,出版了一系列学术考察著作,研究推测4000年前已有玉石之路雏形。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玉石之路的学术研究表现出极大热情,并将玉石之路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紧密关联研究,相继展开了玉石之路的文献梳理、地质科考、矿物检测、遗址考察调查等。文物部门对玉石之路沿线的古玉矿遗址持续开展考古发掘,成果丰硕。

河南安阳妇好墓出土了755件玉器,江西新干大洋洲商墓出土玉器754件,大多数是和田玉。在青海省民和县距今4000年的喇家村遗址出土的大量玉器中,也有和田玉。在云南省江川李家山战国晚期的古墓中,出土了和田玉制作的玉镯、耳环等玉石器。在江苏徐州楚王墓、广东广州象岗南越王墓、河北满城刘胜夫妇墓等墓葬中,出土了大量和田玉。乌兹别克斯坦史料显示,该国至少在公元前2000年就出现了和田玉。古巴比伦、叙利亚、中亚细亚等国家和地区也发现了新石器时代的和田玉,当地史料称“皆当为于阗产物”。考古证实,在商代晚期,和田玉就已进入中原地区,各地的雕玉技术竞相发展。同时,商代青铜器也在新疆和田与河南殷墟之间的古遗址中有所发现。殷墟妇好墓出土的鹿首刀,与新疆哈密南湾文化鹿首刀的造型几乎相同,说明“西玉东输”与“东铜西送”同步。

丝绸之路开通前,玉石之路早已存在。《管子·揆度》云:“玉起于禺氏,金起于汝汉。珠起于赤野,东西南北,距周七千八百里,水绝壤断,舟车不能通,先王为其途之远,其至之难,故托用于其重,以珠玉为上币,以黄金为中币,以刀布为下币。”同书《国蓄》载“玉起于禺氏”,《揆度》记“北用禺氏之玉”,又云“玉起于禺氏之边山。”禺氏即月氏,是古代居住在敦煌、酒泉的部落名称,是距今4000年左右的四坝文化的先民,他们扮演着向中原地区转输西部玉石的重要角色。

文献记载,匈奴兴起前,称雄河西走廊的是月氏人,月氏人与古代玉石贸易的关系密切。学者认为,河南殷墟妇好墓出土的和田玉,很可能是经月氏人贩卖至中原地区的。有学者指出,史前时期虽未开辟出影响后世的丝绸之路,但是玉石之路、黄金之路已经开启。在世界文化史上,西方“重金”而中国“尚玉”,西方少蚕丝制品而中国少玻璃制品。因此,“玉石、玻璃东传”和“丝绸、黄金西去”成为丝绸之路上重要的商业行为。

史载酒泉自古出产美玉,酒泉玉是中国古代名玉之一。酒泉玉代表性器物夜光杯久负盛名,深得古代皇室贵胄青睐。酒泉马鬃山径保尔草场玉矿遗址、寒窑子草场玉矿遗址、敦煌旱峡玉矿遗址的发现与发掘,证实酒泉是古代重要的玉石料产地。酒泉数十处史前时代文化遗址出土的大量玉石器,证实酒泉玉器伴随当地先民们生产生活始终。酒泉出土的大量玉器加工残片和废料件及玉器古玩,说明历史上的酒泉曾是重要的玉器加工作坊与玉石贸易周转地。

2014年7月13日,甘肃省委宣传部、省文物局、上海交通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等组织发起了第二次玉帛之路(河西走廊道)文化考察活动,考察队沿途考察了酒泉境内的玉门火烧沟遗址、瓜州兔葫芦遗址、大头山(白玉山)等,明确了甘肃、青海地区是“西玉东输”的重要玉石资源地。2015年6月,在第五次玉帛之路文化考察活动中,考察队通过对马鬃山玉矿遗址的实地调研,厘清了中国西北地区西至马鬃山、东到马衔山、北起祁连山、南抵昆仑山200多万平方公里的玉矿资源带。2017年6月下旬,第十二次玉帛之路(玉门道)文化考察活动,考察队先后考察玉门花海、赤金峡、小马鬃山、马鬃山玉矿遗址、桥湾等。2017年8月下旬,第十三次玉帛之路(敦煌三危山)文化考察活动,考察队先后考察敦煌三危山旱峡玉矿遗址、金塔县羊井子湾遗址等,初步提出“玉出三危”的概念。2024年7月22日,第十七次玉帛之路(玉酒泉)文化考察活动,考察队先后考察玉门市境汉玉门关遗址、赤金峡,瓜州县白墩子、兔葫芦遗址,敦煌莫高窟、阳关遗址,肃北县马鬃山玉矿遗址、红柳峡等,并向酒泉市博物馆捐赠了田野发现的玉石文物残片。

酒泉玉矿遗址与出土的玉石器

肃北马鬃山玉矿、敦煌旱峡玉矿、临洮马衔山玉矿遗址的考古发掘与研究表明,距今4000年前后,西北地区存在大量透闪石玉,并已批量开采和加工。马衔山附近的齐家文化(距今4200年—3700年)遗址出土了玉器,使用玉材与马鬃山玉矿遗址出土玉器一致。2018年出土于甘肃东乡县五家乡牛沟村的“玉七联璧”,为马衔山玉料制作而成,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齐家文化玉璧体积最大者。马鬃山玉矿遗址位于肃北县马鬃山镇,主要开采年代是战国和汉朝时期,矿区墓葬中出土人骨测年表明为齐家文化时代或夏代。敦煌旱峡玉矿遗址位于敦煌三危山附近,发现了齐家文化和骟马文化陶片,主要开采年代是夏商西周,矿区残留玉料以透闪石为主,以山料为多,也有戈壁料。说明汉代丝绸之路开通前,中原王朝玉器制作原料大都来自甘青地区。齐家文化非常重视玉器的使用,他们不但便捷地采集获取当地的祁连玉,还能通过贸易方式获取和田玉,也可用玉石换取衣食等贸易品,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马鬃山玉矿遗址分为径保尔草场玉矿遗址、寒窑子草场玉矿遗址两个区域。径保尔草场玉矿遗址位于马鬃山镇西北约20公里的河盐湖径保尔草场。2007年以来,调查确认遗址面积约600万平方米,确定地面遗存383处,其中矿坑290处、房屋33处、防御性建筑31处、石料堆积29处。各类遗存沿矿脉走向呈西北至东南向分布。2011至2017年发掘面积5400余平方米,清理房址124座、灰坑112处、石料堆积43处。出土陶器、石器、铜器、铁器、玉料、皮革、植物遗存、动物遗存等。初步判定该遗址是一处集防御区、采矿区、选料区等为一体的采玉聚落。寒窑子草场玉矿遗址位于马鬃山镇东北约17公里处,西南距径保尔草场玉矿遗址37公里。2014年调查确认遗址面积50万平方米。各类遗存依东西向矿脉分布于山体两侧。目前确定矿坑6处,斜井1处,石料堆积2处,防御型建筑1处。在矿坑周边及山体两侧采集到大量的碎玉料、石锤、砺石、陶片等。初步判定该遗址是一处采玉聚落遗址。马鬃山玉矿遗址是西北境内所见年代最早的一处古代玉矿遗址,已发现古矿坑近300处。该遗址的考古发掘,使玉器研究从器物延伸至原料的开采、加工以及毛坯、成品输出或贸易等环节,有助于深入研究玉石文化的起源、发展和传播过程。

敦煌旱峡玉矿遗址位于敦煌市东南三危山后山,距敦煌市约68公里。2015年调查确认,遗址东西约3千米、南北约1千米,面积约3平方千米。已确认玉矿矿脉3条,基本顺山体走向呈东西向分布。发现地表遗存188处,其中矿坑153处、矿沟13条、岗哨7处、房址11座、选料区4处,各类遗存沿玉矿矿脉分布于山体的南北两侧。2019年发掘面积300平方米,清理房址、矿坑、岗哨等遗迹单位12处,其中房址6座,地面石砌房址1座、地穴式石砌房址5座,出土陶器、石器、玉料、动物骨骼遗存等,初步判定该遗址是一处集防御区、采矿区、选料区等为一体的采玉聚落遗址。敦煌旱峡玉矿遗址的文化分期可划分为三期,一期为西城驿/齐家文化时期,年代为公元前2000至公元前1700年;二期为骟马文化早段,年代为公元前800至公元前400年;三期为骟马文化晚段,年代为公元前400至公元前100年。

对敦煌旱峡玉矿遗址、马鬃山玉矿遗址的考古发掘证实,在距今4000至2000年间,河西走廊进行着透闪石玉矿的开采、加工及贸易活动。据检测分析,山西下靳遗址的玉器玉料来自敦煌旱峡玉矿,马鬃山玉矿是徐州狮子山玉器玉料矿源之一。河西走廊的玉料源源不断地进入中原及其周边地区,并在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发挥了独特作用。

玉门火烧沟、酒泉干骨崖、酒泉西河滩3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考古发掘说明,4000年前,酒泉先民不仅大量使用玉器、石器和铜器,且与遥远西方世界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有学者研究指出:“敦煌石窟的创建与发展史可以说是一部敦煌工匠发展史和艺术设计史。古代敦煌工匠是建立在本地资源、本地需要基础上的一支庞大的手工业者队伍。敦煌金银匠、金银行、玉匠、玉行等记载,表明古代敦煌有丰富的金、玉资源。”敦煌旱峡玉矿遗址、马鬃山玉矿遗址的发现和考古发掘有力证明了这一点。

酒泉境内已知出土玉石器的重要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有27处,肃州区分别为西河滩遗址、干骨崖遗址、下河清遗址、孟家石滩遗址、崔家南湾遗址、赵家水磨遗址、照壁滩遗址、高苜蓿地遗址、西高疙瘩滩遗址等9处;金塔县分别为砖沙井遗址、缸缸洼遗址、火石梁遗址、二道梁遗址、白山堂古铜矿遗址、火石滩遗址等6处;玉门市分别为火烧沟遗址、大墩湾遗址、砂锅梁遗址、玉门古董滩遗址、骟马城遗址等5处;瓜州县分别为鹰窝树墓地、鹰窝树遗址、兔葫芦遗址、桥湾遗址等4处;敦煌市分别为敦煌古董滩遗址、敦煌旱峡玉矿遗址等2处;肃北县为马鬃山玉矿遗址1处。发掘出土玉矿坑、玉料、玉刀、玉斧、玉矛、玉臂环,石刀、石斧、石铲、石凿、石锤、石磨、石权杖头、石纺轮、石臼、石球、石镞、石钻、尖状器、石珠等,年代在距今4000—2000年。

一城美玉润泽酒泉

酒泉祁连南山自古出产美玉,并向中原王朝输送,由此衍生神话传说经久不衰、代代传唱。

先秦时期酒泉先后被月氏、乌孙、匈奴等占领,他们控制着河西走廊的玉石经营权,成为酒泉玉的最先开采者、加工者和使用者,酒泉成为月氏族开采玉、加工玉、传输玉的繁华都市。当时的酒泉玉被做成玉璧、玉斧、玉刀、玉锛、玉凿、权杖首、白玉琯、夜光杯、昆吾割玉刀等,声名远扬。

西汉东方朔《神异经》记载:“西北荒中有玉馈之酒,酒泉注焉,广一丈,长深三丈,酒美如肉,澄清如镜。上有玉樽、玉笾,取一樽,一樽复生焉,与天同休无干时。石边有脯焉,味如獐鹿脯。饮此酒,人不生死,一名遗酒。其脯名曰追复,食一片复一片。”从东方朔的这段记载看,西汉时,酒泉已有“玉馈之酒”,已使用玉杯或玉碗饮酒。


夜光杯雕 田 卫 摄
夜光杯雕 田 卫 摄

清代黄文炜撰《重修肃州志》记载:“肃州出产之玉石,出自红水河坝内,有黄色、白色,深碧浅绿,俱可琢器。”酒泉夜光杯用料,多采于祁连山4000米以上崖体及其河谷河床内的墨玉精华。“酒泉夜光杯雕”于2006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玉出酒泉,有诗为证。唐代张惟俭《赋得西戎献白玉环》云:“当时无外守,方物四夷通。列土金河北,朝天玉塞东。自将荆璞比,不与郑环同。”这首诗写酒泉南山产玉,色白如羊脂,可与和氏璧、郑国玉环相媲美,是上等贡品。

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记载:“或溯河舟,或驾橐驼,经庄浪入嘉峪,而至于甘州与肃州。中国贩玉者,至此互市而得之,东入中华,卸萃燕京。玉工辨璞高下定价,而后琢之……”说明明代酒泉仍是玉石交易的重要中转地和交易场所。

历史学家顾颉刚在其《西北考察日记》中记:“陈秉渊君之妹英彦归自酒泉,携有玉石器若干事,秉渊分其杯盂数事以赠。相传西域道路未通,和阗玉未能尽量东运时,中国之玉皆酒泉所产,盖美石之次于玉者;雍州‘贡球琳琅玕’即此。至今出玉之嘉峪山采凿已尽,而玉门县以南雪山之麓有石似玉,酒泉人即由此采制者也。”说明玉石之路不通时,中国之玉皆酒泉所产,“西玉东输”的主要是酒泉玉。

20世纪50年代以来,酒泉先后出土了一部分玉石器。1954年,在酒泉城区弥陀寺出土清代镂空花鸟纹玉板1件;1956年,在肃州区下河清乡出土新石器时代石磨盘1件;1959年,在城区东关北稍门外汉墓出土汉水晶珠1件,汉石雕卧牛1件;1973年,在果园乡高闸沟砖厂汉墓出土汉滑石雕猪手握1件;1978年,在城区东关外墓群出土汉多面体水晶饰件1件,丰乐乡出土新石器时代石刀1件;1989年,在原酒泉啤酒厂门前汉墓出土汉石砚1件;1990年,在总寨镇三奇堡汉墓出土汉蟠虺纹玉琫1件,总寨镇三奇堡8组出土魏晋蟠螭纹玉彘1件;1991年,在总寨镇三奇堡砖厂出土新石器时代石刀1件;1993年,在肃州区种子公司院内出土魏晋水晶饰件1件;1999年,在丰乐乡三坝湾汉墓出土汉石砚1件,在果园墓群出土魏晋双龙纹琥珀雕扣饰1件;2002年,在肃州区茅庵河滩墓群出土魏晋琥珀雕猪握1件;2010年,在城区东关永和家园小区建设施工中一汉墓出土汉琥珀饰件7件;2012年,在果园乡小坝沟魏晋墓出土魏晋石雕鱼饰件1件;2013年,在城区泉湖乡春光杨家坟出土清白玉镯2件、清白玉簪1件,在总寨镇沙圪塄村七组魏晋墓群出土魏晋琥珀雕猪饰件5件;2015年,在下河清农场汉墓出土汉石砚1件;2018年,在果园砖厂魏晋墓群M1出土魏晋滑石雕猪手握4件,在果园砖厂魏晋墓群M1出土魏晋琥珀珠饰件55件,果园砖厂魏晋墓群M2出土魏晋琥珀饰件18件等。这些玉石器均收藏于肃州区博物馆。


魏晋时代双龙纹琥珀雕扣饰(肃州出土)
魏晋时代双龙纹琥珀雕扣饰(肃州出土)

2010年9月,酒泉官井巷路西原共和街小学区域、原第二幼儿园区域、人民街路西原头道巷二道巷区域在城市工程建设开挖地基时出土和田玉料4吨多;2013年6月,在共和街和邮电街道路改造中,发掘出土玉料3吨多;2016年8月,在修建市人民医院地下停车场时发现大量和田玉;2016年9月,在酒泉城区西小巷道路改造时发掘出和田玉1吨左右;2018年6月,对酒泉城区西大街道路改造时,在道路沿线不同程度发现玉石,较为集中的区域是肃州区政府门前,出土的酒泉祁连玉较多;2018年10月,酒泉仓门街原金泉宾馆拆迁改造工程中,在挖掘运送的土方中发现大量和田玉、酒泉玉碎片;2021年11月,在酒泉新城区第三期开建的酒泉市人民医院迁建工程建设工地,发现2座魏晋时期大型墓葬,亦出土玉器。上述这些玉料玉器的出土,或可说明酒泉城区在历史上就是一个较大规模的玉器加工作坊。

酒泉是一座古老而神奇的“玉石之城”。酒泉的山是半山石头半山玉,酒泉的河是半河石头半河玉,酒泉的城是半城美酒半城美玉。酒泉的人心如美玉、开明包容、崇理唯新、润泽四方,飘溢着一种厚道温润、金玉其相、玉肃其事的“玉酒泉”气质。


清代玉带扣(瓜州出土)
清代玉带扣(瓜州出土)

清代玉蛤蟆(玉门出土)
清代玉蛤蟆(玉门出土)

责任编辑:石英
关于我们
招聘信息
服务条款
法律顾问
联系我们
投稿信箱
办公
CopyRight 2010-2025 www.chinajiuquan.com Corporation,All Right Reserver
甘肃省酒泉市委宣传部主管 甘肃省酒泉市融媒体中心主办 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盘旋东路6号 备案号:陇ICP备11000709号-1
甘[2010]00001号 00125001 互联网新闻服务许可证号:62120220005 技术支持:甘肃新媒体集团九色鹿技术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