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站入口 新闻热线 广告热线
首页 > > 酒泉新闻
“牢记嘱托建新功 共绘陇原新图景”系列报道一丨走,到敦煌去
时间:2024-08-21 12:05:03 来源:酒泉日报 阅读量:393 作者:酒泉融媒记者 张花 黄涛

◎“牢记嘱托建新功 共绘陇原新图景”系列报道一 

敦煌文化蕴含着中华文明坚强刚毅的开拓精神

走,到敦煌去

2019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敦煌研究院座谈时指出,“研究和弘扬敦煌文化,既要深入挖掘敦煌文化和历史遗存背后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要揭示蕴含其中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怀和文化自信,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精神支撑。”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千年文化瑰宝璀璨依旧,让西北深处的敦煌不断吸引着全世界奔赴?初秋时节,我们循着总书记的足迹,在敦煌找到了答案。这便是蕴藏在博大精深敦煌文化中的中华文明的诸多精神标识,包括坚强刚毅的开拓精神、开放包容的共生精神、济世安民的人文精神等等。五年来,敦煌市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坚定前行,不断挖掘和弘扬敦煌文化蕴含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怀和文化自信,守护传承中华民族文化根脉,把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深植敦煌大地,开出灿烂花朵。

敦煌文化蕴含着中华文明坚强刚毅的开拓精神。丝绸之路的贯通、河西地区的安定和敦煌的开窟造像,无不体现这种开拓精神。

因着这种精神,1943年3月,常书鸿抵达心心念念的敦煌,书写了守护敦煌的传奇人生。

因着这种精神,追随北大校友、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的脚步,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学专业毕业生钟芳蓉如愿前往敦煌研究院工作,“为考古献身,也希望找到心灵的归处”。

因着这种精神,每年数百万人来到敦煌,其中一些人选择留了下来。

留下来的人说,不是去不了更远的远方,而是来到敦煌,就已抵达世界的中心。

“敦煌是我的世界中心”

侯杨红指导作画。
侯杨红指导作画。

“敦煌是我的世界中心,像是盘旋在脑海里的某种记忆。每次走向世界各个角落的时候,我知道我还要回到敦煌。每次走出去的时候,我知道我是带着敦煌的艺术,带着对敦煌的热爱和某种使命走出去的。当我回到敦煌,仍然要在1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去跟古人对话,找到更多滋养生命的力量和源泉。”谈起敦煌,九色鹿艺术基地创始人侯杨红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眼睛闪闪发亮。

从2008年大学毕业来到敦煌,已经过去16年,但侯杨红对敦煌仍旧“相看两不厌”。她是艺术生,上学时就对课本《中国美术史》中提到的“点亮整个沙漠”的敦煌莫高窟心生向往。或许是命运的安排,大学毕业时,她作为西部计划大学生志愿者,如愿前往敦煌工作。

侯杨红的家乡在山西晋城,距离敦煌2000多公里。经常有人问她想不想家,想不想去北上广?她说,想家的时候,可以回去看,但敦煌是承载梦想的地方。

“站在敦煌,会觉得整个世界变小了。在这里,可以领略到更多敦煌文化魅力,认识到更多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我是幸运的,能够在敦煌实现梦想,并影响更多人知道敦煌、来到敦煌。”侯杨红说,在敦煌,她的注意力都在创作和研学课程的研发、教授上,甚至忽略了年龄的增长,总像初到敦煌时那样充满好奇和热情。也曾迷茫彷徨,也曾被生活琐事羁绊,但最后她听从内心的声音,找回了追逐艺术梦想的初心,也找回了一度遗失的快乐。

侯杨红指导学员作画。

侯杨红指导学员作画。

如今,侯杨红的九色鹿艺术基地已经有了22个小伙伴,都是来敦煌追寻艺术梦的年轻人。通过挖掘敦煌文化和敦煌艺术价值,艺术基地的事业版图不断拓展。除了承接研学团队和开发文创产品,近两年还受邀参加了一些高端品牌的艺术沙龙。“去年,我们和始祖鸟品牌有11场艺术沙龙合作。我去分享敦煌的故事,分享莫高窟带给人们的启示。其实就是通过敦煌文化内在的精神力量去链接品牌文化,丰富品牌的内涵及价值。”侯杨红说,这正是敦煌延续千年的力量。

“我的根就在敦煌”

“你只要为它去做,得到的就一定比付出的多得多。这便是敦煌。”作家冯骥才在《人类的敦煌》一书中发出这样的感叹。

敦煌研究院内,接力守护莫高窟的年轻人感同身受。他们用一腔热情浇灌理想之花,在这个车马快的年代,坚守着“择一事终一生”的信念。今年4月,第28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评选结果揭晓,敦煌研究院文物数字化保护团队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称号。

研究院外,许许多多来自五湖四海的艺术家、追梦人,把根深深扎在敦煌大地,用梦想的力量接力传递敦煌文化艺术的火炬,不计回报,无惧风雨。

到敦煌24年,从19岁到43岁,白银景泰人张兆武已成了敦煌人。言谈中,他毫不掩饰对敦煌的深深眷恋,但他最初来到敦煌,却是误打误撞。

张兆武作画。

张兆武作画。

“因为哥哥在敦煌当兵,我才来了敦煌。”张兆武说,来之前,他对敦煌并不了解,来之后看到莫高窟壁画,被那跃动的生命气息惊呆了,“原来画可以这样去画”,深埋心底的艺术梦迅速生发。书法、绘画、篆刻、雕刻,把这些感兴趣的事情做过之后,张兆武遇到了将上述艺术形式和技法集于一身的锲金画,并将自己热爱的敦煌艺术和锲金画进行融合创作,收获了意外惊喜。

张兆武指导徒弟学习制作。

张兆武指导徒弟学习制作。

张兆武的锲金画作品有着强烈的个人风格,多以黑色金属板为底,以银色线条或点面组合呈现菩萨等人物形象,过滤了色彩,身形神态则更突出,给人更为细腻、灵动的感觉,仿佛正在夜幕中飘行。

锲金画属于小众艺术,创作时,需要不服输的开拓精神。“去网上查资料,买一些清代、民国时期的墨盒和铜饰,去看上面的线雕纹路。可以持续工作几天,有时候准备睡觉,忽然想到一个点,就爬起来工作,如果成功了就很兴奋,那一晚上就不睡了。”张兆武说,创作可以有新的技法和创意,但重要的是不能失根,要知道它的根源在哪里,和人一样。他说,“我的根就在敦煌,我做任何艺术创作都离不开敦煌。”

责任编辑:杨阳
关于我们
招聘信息
服务条款
法律顾问
联系我们
投稿信箱
办公
CopyRight 2010-2025 www.chinajiuquan.com Corporation,All Right Reserver
甘肃省酒泉市委宣传部主管 甘肃省酒泉市融媒体中心主办 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盘旋东路6号 备案号:陇ICP备11000709号-1
甘[2010]00001号 00125001 互联网新闻服务许可证号:62120220005 技术支持:甘肃新媒体集团九色鹿技术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