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疆博斯腾湖,良好生态环境引来无数水鸟嬉戏觅食,“塞外江南”引得游客纷至沓来;在浙江淳安,当地依托良好生态大力发展茶叶产业,农民收入大幅提高;在江苏东海,通过实施河道、村庄综合整治等长效管理机制,“碧水蓝天、岸绿花香”的城乡景致成为常态……春去夏来,我国广袤大地上奏出一曲曲动人的“绿色交响”,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十四五”开局起步阶段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单独成篇,分量之重可见一斑。从“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等整体要求,到“完善生态安全屏障体系”“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等领域的谋篇布局,再到“湿地保护率提高到55%”“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浓度下降10%”等具体目标,“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为未来5年乃至更长时间的生态文明建设擘画了蓝图,也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投身绿色事业注入了强大信心和动力。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有效途径。如今在许多地方,绿廊绿道、街心花园等生态景观成为城市标配;轨道交通、骑行、步行等低碳绿色方式成为不少人的出行首选;近郊游、生态游等休闲娱乐形式成为新时尚……生态环境好不好、人居环境怎么样,越来越成为衡量一座城市吸引力、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奋进新征程,就要把人居环境打造得更优美,更好回应人民群众追求高品质生活的呼声,切实增强老百姓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绿色发展的明确要求,带动了新能源汽车、光伏等一批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也推动传统产业尤其是传统制造业走绿色转型之路,实现高质量发展。我国提出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一目标对广大企业来说是挑战,但也带来更多机遇。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提升技术,加强管理,加速转型升级,方能在市场竞争中占得先机。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我们每个人都是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建设者、受益者。动员最广泛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建立多元共治共享的治理体系,我们定能汇聚起生态文明建设的磅礴力量,让绿色成为“十四五”时期发展鲜明的底色。